垃圾分類 | 國家垃圾分類新規(guī)實行!對成都有何影響?
近日,國家住房和城鄉(xiāng)建設部最新發(fā)布了《生活垃圾分類標志》標準,于12月1日起正式實施。
四川省政府辦公廳隨即印發(fā)《四川省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置工作方案》,進一步明確將全省城鎮(zhèn)生活垃圾分為“有害垃圾、可回收物、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”四種基本類型,確保有害垃圾單獨投放,努力提高可回收物和廚余垃圾的單獨投放比例。

小編從市城管委、成都市垃圾分類管理中心、多個專家處了解到——國家垃圾分類新規(guī)非強制性標準,成都標準是否進行修改,還在積極對接中。
對比舊版標準,本次新版標準在結構上將過去的6大類14小類調(diào)整為4大類11小類。這可能是針對目前全國較為統(tǒng)一的四分法的妥協(xié),也避免了舊標準中“可燃垃圾”和“可堆肥垃圾”中都包含樹葉等這種分類混亂問題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新標準中,將“餐廚垃圾”“濕垃圾”統(tǒng)一為“廚余垃圾”。“濕垃圾”是上海等地生活垃圾分類中的一個大類別。相比這個叫法,“廚余垃圾”這種命名不容易讓大家產(chǎn)生“濕塑料袋是干垃圾”“干果皮是濕垃圾”這種繞口令似的糾結。而且,在實踐中,也更為通俗易懂,易于推廣到全國。

不過,這個命名也會產(chǎn)生一個小問題,即容易讓居民以為“廚房產(chǎn)生的垃圾都是廚余垃圾”這種錯誤的理解。比如廚房里產(chǎn)生塑料等被污染的垃圾,是其他垃圾,這個還需要廣泛普及。
據(jù)介紹,《生活垃圾分類標志》的后面顯示的符號為GB/T 19095-2019,GB/T就是推薦的意思,不是強制性標準。垃圾分類領域研究專家、清華大學環(huán)境學院教授劉建國就表示,實際上各個地方可以根據(jù)自己情況制訂具體規(guī)則,并不是將來全國一律按照這個標準。

小編從市城管委獲悉,成都即將出臺的《成都生活垃圾管理條例》,這個四分類的方法基本與國家標準一致。 一是國家標準中的“廚余垃圾”在成都標準中叫“餐廚垃圾”,雖然叫法不同,但是對垃圾的歸類卻是一致的,比如將枯草樹葉等都歸位到了這; 二是標識有所修改。據(jù)相關負責人透露,成都是否會按照國家的標識去修改,目前正在進行積極對接中,“真正實行了垃圾分類后,居民其實很少去關注這些細微的標識變化,更重要的是關注如何分類。”
近日,市商務局會同成都市城管委,正式印發(fā)《成都市可回收的回收指導目錄》(下稱《目錄》),進一步明確了可回收物主要種類、常見可回物目錄,為市民提供最為詳實的可回收物名錄“權威指南”。

此次《成都市可回收的回收指導目錄》的正式印發(fā),也將意味著成都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建設進一步駛入“快車道”。
成都市自被列為全國首批垃圾分類重點城市以來,已相繼出臺《成都市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方案(2018—2020 年)》《成都市推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專項行動計劃》等系列政策措施,全面加強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分類回收管理,提高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。 今年,起草了《成都生活垃圾管理條例(草案)》,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,正在根據(jù)各方意見修改完善,提交市人大常委會審議,將于明年出臺。

成都市的垃圾分類如何加速?小錦了解到,今年底,全市22個區(qū)(市)縣各確定1個建制街道片區(qū)整體推進生活垃圾分類。
建制街道范圍內(nèi)實行垃圾分類制度,“有害垃圾、可回收物、餐廚垃圾、其他垃圾”四分類全覆蓋,分類投放、分類收集、分類運輸、分類處置系統(tǒng)全覆蓋。至2019年底,全市建成22個生活垃圾分類街道,“前分后混”難題得到有效緩解,在全市形成較好的示范引領效應。